醫療資訊
文章分享
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馮麗明醫生

年少輕「糖」

 很多年輕人也愛以美食減壓,尤其當工作壓力大、心情不佳時,總愛給自己一點甜作獎勵。不過,有專科醫生指出,原來「甜」得太多也並非好事,恃著年青而無視不良的飲食及生活習慣,隨時會增加患上糖尿病的機會。

糖尿病年輕化是不爭的事實,據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馮麗明表示,此趨勢與港人的生活模式及飲食習慣有關。「近年香港人偏好西化的飲食方式及快餐文化,加上缺少運動,容易有體重問題,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風險。」

年輕患者糖尿上眼始求診

馮醫生透露,她曾接觸過一位病人,廿多歲已出現糖尿上眼及蛋白尿等併發症。「該名男病人因為眼底出血而由眼科醫生轉介,他沒有家族糖尿病史,BMI亦只是輕微超標;不過經檢查後血糖指標已高達20,需要即時接受胰島素注射來降糖。」馮醫生補充,由於該名男病人已出現併發症,相信已患上糖尿一段時間,只是一直沒有發覺。「很多糖尿病患者初期也沒有明顯徵狀,增力了及早確診及治療的難度。到病人出現疲倦、尿頻、體重下降及口喝等情況,血糖水平可能已嚴重超標。」可幸是該名男病人積極接受治療,加上奉行健康的生活及飲食習慣,注射胰島素約9個月後血糖水平回落,可以改用口服藥來控制病情。

既然糖尿病沒有明顯病徵,哪究竟如何可以確診?「醫生會以抽血方式檢驗空腹血糖值,又或是進行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(OGTT)。若患者的空腹血糖值超過7mmol/L,又或是服下75克葡萄糖後2小時抽血檢驗超過11.1mmol/L就算是糖尿病。不過為了提高準確性,醫生一般會建議覆檢,兩次的指數異常才算確診,而糖化血紅素≧6.5%亦診斷為糖尿病。」

口服降糖藥物效果理想

雖然糖尿病屬於慢性病,至今亦未有根治方法,不過馮醫生指出,其實大部份病人也可以正常上班及社交,只是生活上需要較有規律,並配合口服或注射藥物來控制病情。以口服藥物為例,沿用多年的雙胍類(Biguanides)為一線藥物,它能夠抑制肝臟製造過多糖份,並增加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從而降低血糖。不過,雙胍類單獨使用如未能控糖達標,要配合其他藥物使用。至於傳統的磺胺尿素劑(Sulphonylurea)則可以刺激胰臟分泌更多胰島素,不過此舉容易令胰臟「過勞」,長遠更會削弱其功能;加上此類藥物容易引致低血糖症及體重增加的副作用,故近年有被其他藥物取代的趨勢。

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,近年口服降糖藥亦已推陳出新,與傳統藥物互相配合達到雙輔雙承的效果。以二肽基酶抑制劑(DPP-4 inhibitor)為例,它能減低腸降糖素的分解並延長其活性,而且只會於進食後才起效,可以避免傳統藥物導致低血糖症的問題。至於另一款新藥SGLT-2抑制劑(Sodium-Gluose Co-transporter 2 inhibitors)則可以將多餘的糖份經由小便排出,直接減少腎臟吸收以達致降糖效果。

組合藥物增患者依從性

雖然現時的口服降糖藥效果理想,副作用亦較少,不過始終需要病人配合才能達到如期效果。「不少糖尿病人同時患有代謝綜合症,每日要服用糖尿、血壓及膽固醇多種藥物,當藥物數量太多,服用時間紊亂時,難免會出現漏服情況。」針對這類病人,組合藥物就可以有助解決問題。「組合式藥物的藥效沒有改變,有一些每日只需服用一次,有助提高患者對藥物的依從性。當然,患者也要養成均衡的飲食習慣,亦可每日進行約30分鐘中強度運動,從多方面來控制病情。」
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