霍兆榮醫生
慢病共治你要知
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自去年十一月推出以來,截至二○二四年八月七日,已惠及逾五萬人。當中,逾三萬二千名參加者完成糖尿病和高血壓篩查,四成人被診斷為血糖偏高、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壓,反映計劃有效幫助市民及早識別慢性疾病,達致早預防、早發現、早治理的目的。
慢病共治計劃資助四十五歲或以上、沒有已知糖尿病或高血壓的市民進行糖尿病和高血壓篩查,並透過長期跟進患者,以更具系統的方式實踐「一人一家庭醫生」理念和推動地區康健中心或地區康健站成為地區醫療健康資源樞紐。
慢病共治計劃分篩查階段和治療階段。參加者須先成為康健中心會員,並同意使用醫健通,及後便可自選一名參與計劃的家庭醫生。患者與家庭醫生配對成功後,便可進入篩查階段,並獲得一次性資助篩查診症。
每年最多資助六次
家庭醫生會根據初步評估,識別參加者是否患有或容易患有高血壓或糖尿病,再因應其醫療需要安排相關化驗及檢查。若於篩查階段被診斷患上糖尿病、高血壓相關疾病或血糖偏高的人士,會進入治療階段,接受家庭醫生提供的診症、藥物、轉介至醫務化驗所或護士診所進行跟進及接受專職醫療服務。血糖偏高人士可享有每年最多四次資助診症,而已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壓者則可享有每年最多六次資助診症。自二○二四年第一季度起,合資格市民亦可透過家庭醫生邀請,直接在其診所報名參加計劃。
七十歲的李婆婆半年前透過地區康健中心參加慢病共治計劃,她稱:「我本身都唔知有呢個計劃,係社工話我知,仲教我登記醫健通,揀埋家庭醫生。老人家鬼識呢啲嘢咩!」
李婆婆憶述,有一陣子即使日睡十小時,仍感到暈眩、頭痛,更一度視線模糊不清。幸好,有社工定期探望她這位膝下猶虛的獨居長者,得悉情況後為她登記參加慢病共治計劃,更陪同婆婆進行篩查。
李婆婆笑言:「計劃嘅家庭醫生好細心,篩查時會問我飲食習慣、生活作息,加上政府資助部分診金,剩低診金仲有得用埋長者醫療券扣除。」在家庭醫生問診下,懷疑李婆婆喜歡吃罐頭食物,又嗜糖,有很高機率患上高血壓或糖尿病,遂安排其進行進一步檢查,及後確診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壓兩種慢性疾病,在慢病共治計劃下,李婆婆每計劃年度可接受最多六次資助診症。
慢性病可大可小
香港大學家庭醫學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霍兆榮醫生指出:「糖尿病是一種因代謝失調,以致血糖平衡無法維持的慢性疾病。在血糖水平過高的情況下,或令脂肪積聚在血管內壁形成粥樣斑塊,導致動脈粥樣硬化,造成血管和神經系統受到損壞、身體器官壞死。例如血糖高會影響足部觸感神經的敏感度,令患者無法識別損傷,引起細菌感染及潰爛,嚴重者更須截肢。糖尿病更有機會引起小血管及大血管併發症,常見的糖尿病併發症有中風、心臟衰竭、冠心病、糖尿腎、糖尿眼及糖尿腳等。」
霍醫生續稱,高血壓同樣不能小覷:「高血壓是指血壓持續處於高水平的一種慢性疾病,常見的併發症包括中風、心臟衰竭、冠心病、慢性腎病等。」
慢病共治計劃為期三年,醫務衞生局在檢視參加者過去一年的實際需求後,自二○二四年八月起,增加基本藥物名單涵蓋的藥物項目,由最初的四十三項基本藥物增至涵蓋五十九項基本藥物。當中所增添的十六項藥物,涵蓋抗高血壓、調節血脂、抗生素和治理相關健康問題的藥物。未來,政府有意擴大計劃至篩查高血脂,亦擬增加資助範圍,進一步完善基層醫療的運作,以應付人口老化和慢性疾病日益普遍的問題。
Back